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产品中心

PRODUCT

电 话:0898-08980898

手 机:13877778888

联系人:期小姐

E_mail:

地 址:广东省清远市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的关系及介入封堵术治疗效果

发布时间:2024-04-13 04:56:03 丨 浏览次数:

  偏头痛是常见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患者可伴恶性呕吐、畏声畏光、眩晕、烦躁等表现,其发生可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 ,严重时可致残。

  卵圆孔未闭(PFO)为一种先天性心脏房间隔发育异常,在成年人中发生率可达20%~25%,其发生可引起心房水平的右向左分流(RLS)。

  PFO存在虽一般不会导致心脏结构器质性改变、影响血流动力学变化,但近些年,有不少研究认为,PFO与隐源性卒中、偏头痛、减压病等疾病存在关联, 关闭卵圆孔成为这类疾病新的治疗方向。相比经外科手术修补开放卵圆孔,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创伤小、风险低、操作简单的卵圆孔关闭方法。

  本研究旨在分析偏头痛与PFO相关性以及介入封堵术对该类患者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符合纳入标准共138例偏头痛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随机选取同期20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研究组男49例,女89例;年龄(38.87±6.26)岁 。对照组男91名,女109名;年龄(40.09±8.5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c-TCD检查,检查前嘱患者练习Valsalva动作要领 ,并于肘正中静脉留置套管针与三通管。探头置于双侧颞窗,确保可探及双侧大脑中动脉(MCA)信号。分别准备1支含9ml生理盐水、含1ml空气的10ml注射器,借助三通管连接,来回推注2支注射器10次以上,保障盐水同空气充分混合,采取弹丸式快速注射,观察MAC是否有微栓子信号,10s后让患者完成一次标准Valsalva动作,同时监测微栓子信号,可重复检查。注射后10s内,任意一侧MCA检测到微栓子信号,考虑存在PFO及RLS,依据RLS国际分类标准对RLS进行等级划分,无微栓子信号、1个~10个微栓子信号、11个~25个微栓子信号、>25个微栓子信号但未形成雨帘 、形成雨帘分别记为0级、1级、2级、3级、4级。

  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将偏头痛合并PFO的患者分为联合组与药物组。药物组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次-1,1次·d-1,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1次·d-1。

  联合组进行介入封堵术治疗后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介入封堵术:患者局麻下行右股静脉穿刺,X线透视引导下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送入交换导丝(加硬),置于左心房,输送鞘管沿导丝送入左心房,选取合适型号PFO封堵器送入左心房,待左心房侧盘充分打开、细腰部出鞘,将输送器内芯撤出,心脏超声监视下,确认左心房盘与左心房壁紧贴,腰部完全位于卵圆孔内。鞘管回撤、打开右房盘,再次确认封堵器位置、形态合适,见分流异常消失,二、三尖瓣运动不受累,释放封堵器,撤出辅助装置后操作完毕。观察1个月。

  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PFO检出率、未闭卵圆孔直径及RLS分级,其中未闭卵圆孔直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联合组与药物组治疗前后各症状指标,包括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头痛影响测评量表-6(HIT-6)评分。

  HIT-6共6项内容,采用5级评分,分别对应6分、8分、10分、11分、13分,总分78分,评分越高,对生活影响越大。

  治疗前后比较联合组与药物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 ,包括M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

  研究组PFO检出73例(52.9%),对照组PFO检出42名(21.0%),研究组PFO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37.01,P<0.01)。

  研究组PFO检出者未闭卵圆孔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RLS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将偏头痛合并PFO的患者分为联合组29例与药物组44例。联合组与药物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未闭卵圆孔直径显著大于药物组(P<0.01),RLS分级显著高于药物组(P<0.01)。

  治疗前联合组与药物组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HIT-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药物组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HIT-6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联合组显著低于药物组(P<0.01)。

  治疗前两组MCA、BA、V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CA、BA、V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联合组显著低于药物组(P<0.01)。

  偏头痛在人群中发病率可达18%,多集中于25岁~55岁人群,且女性多于男性,该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致残疾病以及第三大常见病,其发生可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目前有越来越多研究认为,PFO可能与偏头痛发病关联密切,其可能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常栓塞学说。该学说认为形成于右心房或静脉系统的微血栓可经未闭合卵圆孔进入左心,进而进入体循环、到达脑部,使得局部血流灌注下降,造成一过性缺氧,并通过触发皮质扩散性抑制机制,导致偏头痛发生。

  (2)静脉因子学说。该学说认为P物质、5-羟色胺、内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质与偏头痛发病密切相关,因PFO存在RLS,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可绕过肺循环进入体循环、脑循环,而避免了被灭活,进而可导致颅内外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诱发偏头痛。

  (3)遗传学说。该学说认为房性分流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且这种规律在某些家族中表现出和先兆性偏头痛相关,因此PFO与偏头痛之间可能具有相同遗传模式,但尚未找到具体某个基因与PFO和先兆性偏头痛有关。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是PFO诊断首选方式, 但该操作具有一定创伤性,其开展受医疗条件限制,且人群接受度不高,c-TCD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一种无创PFO筛查方式,被认为与TEE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 故本研究选择c-TCD进行PFO筛查。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PFO检出率达5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0%,与既往报道类似。对经胸壁或食道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确诊的50例PFO患者追踪,发现偏头痛发生率高达46.0%,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偏头痛患病率,支持本研究结果。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PFO检出者未闭卵圆孔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RLS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偏头痛发生或许与PFO的严重程度有关。

  介入封堵术是目前封闭PFO的首选方式,其操作简单,在局麻下约30min可完成操作,且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患者一般可于术后2d~3d出院。行PFO介入封堵术可明显减轻患者头痛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时间,对患者有重要意义。

  本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与药物组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HIT-6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联合组显著低于药物组(P<0.01),提示行介入封堵术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降低头痛对生活影响。

  治疗后两组MCA、BA、V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联合组显著低于药物组(P<0.01),提示介入封堵术可降低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有研究指出,介入封堵术可改善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支持本文结果。

  综上所述,偏头痛与PFO具有一定联系,且与PFO严重程度有关,对合并PFO的偏头痛患者行介入封堵术能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脑血流速度。

  文章来源:高建朝,李利利,王登峰.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的关系及介入封堵术治疗效果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2,28(01):53-56+8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乐鱼体育| 联系我们| 客户留言|

扫码关注我们